《华严经》中有一段广为流传的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短短的四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揭示了心灵与世界的奥秘关系。它告诉我们,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更是由我们的心灵所创造和诠释的。这一思想,不仅在佛教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各大哲学传统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我们的心灵就像一位画师,不断地描绘着我们所感知和体验的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体验到"一切唯心造"的智慧。当我们心情愉悦时,周围的一切都显得美好;当我们心情低落时,同样的环境却显得灰暗无光。这不是因为外在世界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我们的心境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诠释。正如古人所言:"境由心生,相由心造。"外在的境界是由内在的心灵所创造的,外在的相貌是由内在的心灵所塑造的。
"法界"既指宇宙万物的总体,也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本质。法界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是由无数事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网络。
"缘起"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独立自存的实体。缘起不仅是事物生成的方式,也是事物存在的方式。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存在,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这种关系而独立存在。
法界缘起思想强调的是一种全息的宇宙观,即部分与整体、一与多之间的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在这种观念中,每一个事物都包含了整个宇宙,整个宇宙也体现在每一个事物中。"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粒微尘中包含无数世界,每一个世界中又有无数佛。法界缘起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宇宙观和存在观,它不仅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也为我们理解"一切唯心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事事无碍思想
事事无碍指的是一切事物之间没有障碍,可以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理事无碍指的是理(本体、本质)与事(现象、表象)之间的无障碍,即本体在现象中显现,现象是本体的表现。而事事无碍则进一步强调,不同的现象之间也是无障碍的,可以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它强调的是一种全息的宇宙观,即部分与整体、一与多之间的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在这种观念中,每一个事物都包含了整个宇宙,整个宇宙也体现在每一个事物中。
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观点可以和谐共存,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这种圆融精神,对于我们理解和处理复杂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事事无碍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宇宙观和存在观,它不仅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也为我们理解"一切唯心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真法界思想
一真法界指的是宇宙的本质是一个统一的、真实的、无限的整体,这个整体既包含了一切差异和多样性,又超越了一切差异和多样性。一真法界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一"指的是统一性,即宇宙的本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分散的、碎片化的。这种统一性,不是抹杀差异和多样性,而是包含和超越差异和多样性。
其次,"真"指的是真实性,即这个统一的整体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或想象的。这种真实性,不是表面的、暂时的,而是深层的、永恒的。
最后,"法界"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总体,它既包含了物质世界,也包含了精神世界;既包含了现象界,也包含了本体界。在华严宗看来,这个法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整体,而不是静态的、死板的结构。一真法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宇宙观和存在观,它不仅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也为我们理解"一切唯心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一真法界的视角下,心与物、主观与客观、个体与整体等传统的二元对立,都被融合在一个更高的统一中。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包含了丰富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
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
意思是说,如果有人想要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佛,就应该观察法界的本性,了解一切都是由心所造的。这里的"心",不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指宇宙的本体,是超越个体的普遍心性。
宇宙的本质是心,心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这种观点,超越了传统的物质与精神二元对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宇宙观。心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心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影响,而是主动地创造和塑造世界。这种观点,为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哲学基础。最后,它指出了修行的关键在于转变心念,通过净化和培育心灵,可以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
心如工画师
将心比作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能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世界。这个比喻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这个比喻强调了心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心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影响,而是主动地创造和塑造世界。就像一位画师,不是被动地复制外界的景象,而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画面。其次,这个比喻强调了心的无限可能性。心可以创造出无数种不同的世界,就像一位画师可以画出无数种不同的画面一样。这种无限可能性,体现了心的自由和创造力。最后,这个比喻也暗示了心的责任和使命。心作为世界的创造者,有责任创造出美好和谐的世界,就像一位画师有责任创作出美丽和谐的画作一样。这种责任和使命,体现了心的道。
首先,工画师对应的是心,画作对应的是世界。心创造世界,就像工画师创作画作一样。这种创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通过心的作用,将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其次,工画师的技艺对应的是心的能力。心有无限的创造能力,可以创造出无数种不同的世界,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可以创作出无数种不同的画作一样。最后,工画师的意图对应的是心的意愿。心的意愿决定了世界的性质和特点,就像工画师的意图决定了画作的风格和内容一样。这种意愿,不仅包括个体的意愿,也包括集体的意愿,甚至是宇宙的整体意愿。通过这种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一切唯心造"的含义。心不仅是世界的创造者,也是世界的主宰者。心的状态和意愿,决定了世界的性质和特点。因此,要改变世界,首先要改变心;要创造美好和谐的世界,首先要净化和培育心灵。
心识本体与万法的关系
心识不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指宇宙的本体,是超越个体的普遍心性。这种心识,有以下几个特性:首先,心识是无形无相的。它不是物质的,不能被感官直接感知,但它却是一切形相的源头和基础。"心无形相,不可见取,而能显现种种形相。"
其次,心识是无限的。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包含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心如虚空,无有边际,能包容一切法界。"
最后,心识是动态的。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不断创造的。"心如流水,念念不住,而能生起无量妙法。"这种心识,既是个体的,也是普遍的;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既是内在的,也是超越的。它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存在观。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存在,都是一心的显现。其次,心识与万法是相互包含的。心识包含了万法,万法也体现了心识。"一切法入一法,一法入一切法。"一切法都可以归入一法(心),一法(心)也可以显现为一切法。最后,心识与万法是相互依存的。心识通过万法而显现,万法因心识而存在。"心法相依,共成一体。"心与法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种心识与万法的关系,超越了传统的主客二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存在观。在这种存在观中,心与物、主观与客观、个体与整体等传统的二元对立,都被融合在一个更高的统一中。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华严宗则强调"心造诸法",主张人可以通过心的转变来改变世界。与西方的唯心主义相比,华严宗的"一切唯心造"更加强调心与法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包含,而不是简单地将物质世界归约为精神。西方唯心主义往往将物质世界视为精神的产物或表现;而华严宗则认为,心与法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华严宗"一切唯心造"思想的独特之处。它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而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整体主义;它不是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揭示了心与物的深层关系;它不是消极地顺应现实,而是积极地创造美好。
心念如何影响对外境的认知
心念是指心的活动和状态,包括思想、情感、意志等。
心念的形成和作用
心念是由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所形成的。我们的过去经验和习惯,会影响我们当下的心念,进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心念,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其次,心念是动态变化的。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心如流水,念念不住。"心念如同流水,时刻都在变化,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最后,心念有强大的创造力。它不仅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也影响我们的行为和选择,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命运。"心能造业,业能感果。"心能够创造业(行为和选择),业又能够感召果报(结果和命运)。这种心念,既是个体的,也是集体的;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它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
心念对认知的影响机制
首先,心念影响我们的感知。我们的心念会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信息,忽略其他信息,从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例如,当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更容易注意到周围的美好事物;当我们心情低落时,我们更容易注意到周围的不如意之处。
其次,心念影响我们的理解。我们的心念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从而形成对世界的认知。例如,同样是看到一朵花,植物学家可能关注它的种类和特性,诗人可能感受它的美丽和象征,而普通人可能只是简单地欣赏它的外表。
最后,心念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心念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指导我们的行为和选择,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命运。例如,如果我们认为世界是充满敌意的,我们可能会采取防御或攻击的行为;如果我们认为世界是友善的,我们可能会采取开放和合作的行为。这种影响机制,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心念影响认知,认知又反过来影响心念,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系统。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认知过程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注意、记忆、情绪、动机等,加强调认知过程的机制和规律。华严宗认为,心不仅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还创造了我们所认知的世界;而现代认知心理学则主要关注心理因素如何影响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而不涉及世界本身是否由心所造的问题。此外,华严宗的"一切唯心造"思想还包含了修行和解脱的维度,强调通过净化和培育心灵,可以改变我们的认知和体验,最终达到解脱和觉悟。而现代认知心理学则主要关注认知过程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善心理健康和行为适应。尽管有这些不同,华严宗的"一切唯心造"思想与现代认知心理学之间仍有许多可以对话和互补的地方。例如,华严宗强调心念对认知的影响,可以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提供一种更加整体和深入的视角;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实证研究,也可以为理解和验证华严宗的思想提供科学依据。
修行论维度
观照心的本性。通过禅定和观察,了解心的本性是无形无相、无限广大、动态变化的。"心无形相,不可见取,而能显现种种形相。"通过这种观照,我们可以超越对心的执着和误解,了解心的真实本性。其次,观照法界的本性。通过禅定和观察,了解法界的本性是由心所造、与心相依、与心一体的。"三界所有,唯是一心。"通过这种观照,我们可以超越对法界的执着和误解,了解法界的真实本性。最后,观照心与法界的关系。通过禅定和观察,了解心与法界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心法相依,共成一体。"通过这种观照,我们可以超越对心与法界二元对立的执着和误解,了解心与法界的真实关系。这种观照,不是简单的思考或想象,而是一种深入的禅定和观察。它需要我们放下各种概念和执着,直接面对心的本性和法界的本性。
这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心与佛、主观与客观、个体与整体等传统的二元对立,都被融合在一个更高的统一中。"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其次,这是一种圆融无碍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最后,这是一种自在解脱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我们不再被各种概念和执着所束缚,而是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和行动。"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这种境界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的解脱和觉悟,也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切唯心造"不是简单的主观唯心主义,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哲学智慧。它揭示了心与世界的深层关系,强调了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出了通过净化和培育心灵,可以改变我们的认知和体验,最终达到解脱和觉悟。
现代诗人的"唯心"思想
现代禅诗是现代诗歌。例如,台湾诗人林清玄的《禅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心静的人,敢于舍弃,既能放下过往云烟,又能拿起明日灿烂;心静的人,淡定从容,既能丢掉繁杂枷锁,又能拾起清净平和。这首诗,表达了心念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与"一切唯心造"中强调心念如何创造我们的生活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
又如,大陆诗人洛夫的《禅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沙一天堂,一笑一尘缘。
一念一清净,一行一如来。
这首诗,继承了李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思想,表达了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与"一切唯心造"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有这样的诗句: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表达了乡愁这种情感如何塑造了诗人的世界,与"一切唯心造"中强调心念如何创造我们的世界有着密切的关联。
又如,大陆诗人北岛的《回答》中有这样的诗句: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首诗,表达了价值观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命运,与"一切唯心造"中强调心念如何创造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有着密切的关联。
还有,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中有这样的诗句:
我庆祝自己,歌唱自己,
我所拥有的,你也同样拥有,
每一个原子属于我的,也同样属于你。
这首诗,表达了个体与整体的一体性,与华严宗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些现代哲理诗,虽然不是直接表达"一切唯心造"的思想,但它们都反映了心念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如何创造我们的生活和命运,这与"一切唯心造"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心灵的见证
元晓法师
故事背景和内容元晓法师(617-686),韩国新罗时代的高僧,元晓法师的顿悟故事,是佛教史上的一个著名公案。
据《三国遗事》记载,元晓法师年轻时,曾经打算与同伴义湘一起前往唐朝求法。两人启程后,第一天晚上在路边的古冢中过夜。夜半,元晓口渴难耐,摸黑找到一个水池,舀起清凉的水痛快地喝了一大口。第二天早晨醒来,他发现昨晚喝的"清水",竟然是一个装满腐烂骨头的坟墓积水。这个发现让他当场呕吐不止。就在这一刻,元晓法师顿悟了:世间万物的美丑善恶,都是由心念所造。昨晚他不知道那是骨头水,所以喝起来甘甜可口;今天知道了真相,即使那水质没有变化,却让他作呕不已。这就是"一切唯心造"的真实写照。顿悟之后,元晓法师放弃了去中国求法的计划,对同伴义湘说:"佛法不在远方,而在自心。我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不必再去中国了。"于是他独自返回新罗,开始了弘法利生的事业。而义湘则继续前往中国,师从华严宗二祖智俨,后来回国创立了新罗华严宗。元晓法师回国后,著有《十门和诤论》、《大乘起信论疏》、《华严经疏》等重要著作,成为韩国佛教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高僧之一。他的"和诤"思想,即调和各种不同的学说和观点,认为它们都是对真理的不同表达,不应该相互排斥,而应该相互补充,这一思想对韩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不仅取决于外在的客观条件,更取决于内在的心念和认知。同样的水,因为心念的不同,可以被感知为甘甜可口,也可以被感知为恶心作呕。这种差异,不是来自水本身的变化,而是来自心念的变化。这正是"一切唯心造"中强调的心念对认知的影响。其次,这个故事展示了认知如何影响我们的体验。元晓法师对水的认知从"清水"变为"骨头水",他的体验也从"甘甜可口"变为"恶心作呕"。这种变化,不是因为水的物理性质发生了改变,而是因为他对水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元晓法师通过这次经历顿悟了"一切唯心造"的道理,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放弃了去中国求法的计划,返回新罗开始了弘法利生的事业。这种改变,不是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是因为内在心念的转变。这正是"一切唯心造"中强调的心念如何创造我们的生活和命运。元晓法师的顿悟故事,不仅是对"一切唯心造"的生动诠释,也是对这一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具体示范。它告诉我们,通过转变心念,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感知和体验,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命运。
元晓法师的顿悟,虽然发生在一千多年前,但它所蕴含的智慧,对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我们的感知和体验,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心念和认知所决定的。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刺激和信息所影响,忽略了内在心念的重要性。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念,了解心念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和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知识和认知会改变我们的体验和行为。现今,知识和信息爆炸,我们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新知识和新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不仅会改变我们的认知,也会改变我们的体验和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慎重选择我们接收的知识和信息,确保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成长有益。真正的智慧不一定来自远方,而可能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外在的知识和经验,忽略了内在的反思和领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反思,我们也可以获得深刻的智慧和顿悟。元晓法师的顿悟也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心灵的清明和智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