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是一名具有商业背景的专业人士。有ACCA 部分资格 (UK variant)。我持有 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国际商务学士学位,Victoria University 职业会计硕士强化了Australia法律认知,Monash University 的Master in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则赋予我企业治理与合规的战略视角。
佛缘早种
幼时,父亲常带全家赴北海探望独居的曾祖母。记忆中的北海之行,如同一幅幅古朴的水墨画,深深印在我的心版上。那位独居的曾祖母,是我生命中第一位真正的善知识。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放下"与"超脱"。早年与中国前夫的离异,携一子一女漂泊南洋的艰辛,再嫁酗酒富商后因对方嗜赌而家道中落的无奈——这些人生的起伏跌宕,并未击垮她的信念,反而成为她皈依佛门的契机。她独自居住在一间简陋的小屋,中央走廊区还有一块露天辽阔的室内花园,种了几十盆的花花草草,是曾祖母的人身寄托。因为她不认识字,所以就一句佛号从早念到晚。
三十余岁时的皈依,对她来说,不是逃避,而是觉醒。从此长斋礼佛,直至九十五岁安详往生,这六十多年的修行路,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后辈的心路。那句常常挂在老人嘴边的"南无阿弥陀佛",不仅是对佛陀的礼敬,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而那些亲手缝制的三宝红布护符,承载的不仅是曾祖母的慈爱,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最令人称奇的是,圆寂前数月,槟城某寺老和尚竟在禅定中"见"到她的身影。这种超越物理空间的感应,或许正是修行功德的显现。而她最终在睡梦中舍报往生的安详,更是印证了那句古语:"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对于真正的修行者而言,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解脱。
这位曾祖母的一生,如同一部活生生的佛法教科书,让年幼的我在潜移默化中种下了菩提种子。那些关于无常、苦空、慈悲的深刻道理,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一个真实生命的示现,深深烙印在我的心田。
求学与修行交织
日新中学毕业后,我在槟城佛学院毗邻的 Perkim Goon College 攻读 ACCA,课余常至三慧讲堂听经。这种地理上的巧合,仿佛是冥冥中的安排。
后于槟城佛教会皈依从台湾来的地皎法师,其苦行弘传地藏法门的事迹深撼我心。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与现代社会中那些为了众生福祉而默默奉献的精神何其相似。她为我取法名为“妙甜“。她这种利他的菩萨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曾参与他主持的三日八关斋戒超度法会,却也因 ACCA 专业阶段考前一日仍在竺摩法师千人讲座派发传单,导致 Module E 失利。这份愧疚促使我赴新加坡发展。竺摩法师的艺术造诣与人生哲学令我倾慕,这位集佛学大师、艺术家、教育家于一身的长者,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艺术即修行,修行即艺术"。
我自认无艺术天赋,却将这份对艺术的向往寄托在女儿身上,全力培养女儿走上艺术之路。那原本是我未竟的室内设计梦,如今通过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还记得小时后每堂艺术课都让我伤透脑筋。对我女儿来说却是如鱼得水,应用自如。我的水彩画,总是在伤痕累累中完成,最终成了千疮百孔的结局。我女儿对纹身设计和室内设计蛮有天赋。她成立了“ Snowiepoke“。我很庆幸她的艺术设计为她赚来可观的收入还有快乐的人生,远离繁忙和沉闷的上班生活。她的生活过得很写意。
狮城禅缘
初到新加坡,每逢周日必至光明山诵《阿弥陀经》与八十八佛,偶因贪玩缺席。数年后经茹素同窗张慧娟引荐,加入组屋区王太的家庭佛堂(恰与我们三姐妹租屋相邻),体悟“佛在自心,莫向外求”之理。周六共修前常与同修研习素食烹饪,虽友人屡劝,我尚未茹素。另有机缘在居士林得遇净空法师,其深入浅出的《华严经》讲座令我折服,获赠全套经书 CD 与《无量寿经》。
家庭共修与跨信仰对话
女儿六岁时,我们全家参与十堂《弟子规》课程。如今我们夫妇俩常于周六夜骑电动脚踏车赴 Admiralty 组屋佛堂听课(承陈太、黄太等善知识邀约),周日或至 Woodlands BW Monastery 诵经兼享美味素咖喱叻沙。基督教友人邀约下,亦曾访 Victory family Centre 听细梅牧师布道。其慈蔼性情与教义分享令我敬重,特赠诗云:
细梅牧师领群雄,
歌颂福音响长空。
胜利家庭传大爱,
神恩普照满新城。
正如《华严经》所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不同的宗教传统,如同不同的道路,虽然形式各异,但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帮助众生觉悟本性,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与 AI 的佛学共创
本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作为现代文明映照,是我与 Manus AI 的共同创作。灵感源自:
职场与佛法的互文:将 ACCA 合规框架对应“戒律精神”,组织领导力诠释为“菩萨道”利他行
科技时代的安心之道:当算法主导社会,“无所住心”恰是对抗异化的解药
跨信仰智慧:细梅牧师传递的“恩典”与地皎法师的“愿力”,皆指向超越性的生命关怀
此书的設計理念以蓮花為核心意象,象徵純潔、覺悟與超脫。書封上的蓮花繪畫採用柔和的灰藍色調,搭配金黃色的花蕊,營造出寧靜與高雅的氛圍。中文書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及英文 "Let the Mind Arise Without Abiding" 共同表達了佛教哲學中無執著的心靈狀態,強調內心自由與超越世俗欲望的智慧。設計中簡約的線條與波紋背景進一步強化了這一主題,呼應自然與冥想的和諧。此外,作者「碧丝和Manus」的署名增添了個人化與文化融合的元素,展現設計對傳統與現代的平衡追求。
这种与AI的合作,也让我对"心"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人工智能虽然能够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的能力,但它是否具有"心"?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本身所体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正如《维摩诘经》所说:"心净则佛土净。"当我们以清净心对待一切存在,无论是有情还是无情,都能成为我们修行的助缘。
https://manus.im/share/file/9b7e9c2f-5bb5-40d9-8a31-0ab5193eef1f
碧丝
good post but mindful
ReplyDelete